info.htm
Home > 教師及成員 > 專任教師群 > 呂芳上教授
專任教師
pic 呂芳上 Fang-shang Lu
教授

聯絡地址:407 台中市東海大學881號信箱
聯絡電話:+886-4-2359-0121 ext:31300
E-MAIL : mhfang@thu.edu.tw

主要學歷: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 博士 (1977~1985)

專長與經歷:近代史、婦女史

服務機關 服務部門 / 系所 職稱 起迄年月
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  1994~2004
東海大學 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 專任教授 2004~2006
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專任教授 2007

 

99學年上學期開課明細:

課程 授課教師 修習系級 必選修別 學分 星期/節次 備 註
★0203 史學導論(一):史學概論 呂芳上 歷史系1 必修 2 - 0 三/1,2[H309] 不開放推廣部選課
★0208 中國現代史專題 呂芳上 歷史系3,4 選修 2 - 0 二/3,4[H309] 不開放推廣部選課
2640 人文:近代中國的歷史與人物 呂芳上 共必修2,3,4 必修 2 - 0 四/1,2[H205] 歷史系不得選修
★4091 研究實習 呂芳上 歷史碩1 必修 3 - 0 三/6,7,8
8607 人文:近代中國的歷史與人物 呂芳上 共必修2,共必修2,共必修2,3,4,5 必修 2 - 0 一/12,13[H207] 歷史系不得選修
 

 

著作

專書
  1. 《朱執信與中國革命》,台北: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,民國 67 年 6 月, 388 頁。
  2. 《革命之再起 — ─中 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, 1914-1924 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專刊 (57) ,民國 78 年 4 月, 615 頁。
  3. 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,民國八年至十八年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專刊 (71) ,民國 83 年 8 月, 500 頁。
論文
  1. 〈抗戰時期在祖國的臺灣光復運動〉,《新知雜誌》,第 1 年期 5 (民國 60 年 10 月),頁 21-28 。
  2. 〈臺灣革命同盟會與臺灣光復運動〉,《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》,輯 3 (民國 62 年 9 月),頁 255-316 。
  3. 〈朱執信的早年及其革命思想的萌芽〉, 《中華學報》,卷 1 期 2 (民國 63 年 7 月),頁 141-155 。
  4. 〈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的宣傳刊物〉,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》,期 2 (民國 63 年),頁 413-435 。
  5. 〈總統蔣公與黃埔軍校的創建〉,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》,期 4 (民國 65 年 4 月),頁 37-51 。
  6. 〈抗戰時期中國的婦運工作〉,《東海大學歷史學報》,期 1 (民國 66 年 4 月),頁 159-176 。
  7. 〈吳稚暉先生的生平及思想〉, 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》,卷 10 期 11 (民國 66 年 11 月),頁 40-48 。
  8. 〈吳敬恆〉,《中國歷代思想家》,台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民國 67 年 6 月, 40 頁。
  9. 〈中 華革命黨的討袁宣傳〉, 《中華學報》,卷 6 期 1 (民國 68 年 1 月),頁 173-196 。
  10. 〈朱執信與新文化運動〉,《五四研究論文集》,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,民國 68 年 5 月,頁 327-382 。
  11. 〈試論傅斯年的史學〉,《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論文集》,民國 68 年 11 月,頁 577-610 。
  12. 〈革命的馬前卒開國的雷霆聲 — ─ 鄒 容與《革命軍》〉,《孫中山先生與辛亥革命》,民國 70 年 12 月,頁 969-997 。
  13. 〈廣東革命政府的關餘交涉, 1918-1924 〉,《 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討論集》,民國 73 年 5 月,頁 253-279 。
  14. 〈廣州三二九之役、鐵血行動、起義經費的籌措〉,教育部主編,《 中華民 國建國史》,第一編《革命開國》(一),民國 74 年 4 月,頁 511-586 。
  15. 〈抗戰時期在 大陸的臺灣抗日團體及其活動〉,《近代中國》雙月刊,期 49 (民國 74 年 10 月),頁 11-25 。
  16. 〈鄧澤如與辛亥革命, 1906-1912 〉,《南洋華人與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》,民國 75 年 2 月,頁 101-121 。
  17. 〈黃季陸先生與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〉,《黃季陸先生與中國近代史研究》,民國 75 年 4 月,頁 260-278 。
  18. 〈鄒容傳〉,《 中華民國名人傳》,第五冊,民國 75 年 6 月,頁 457-472 。
  19. 〈蔣中正先生與臺灣光復〉,《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》,第五冊,民國 75 年 12 月,頁 40-82 。
  20. 〈北伐前學運的動向, 1920-1927 〉,《北伐 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》,民國 77 年,頁 456-491 。
  21. 〈清末的江西省諮議局, 1909-1911 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,期 17 (下)(民國 77 年),頁 99-117 。
  22. 〈五四時期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的發展〉,《孫中山思想與當代 世界研討會論文集》,民國 77 年,頁 63-85 。
  23. 〈鄧鏗傳〉,《 中華民國名人傳》,第七冊,民國 77 年,頁 381-389 。
  24. 〈近代中國的 統一與分裂〉,《歷史月刊》,期 5 (民國 77 年 6 月),頁 86-95 。
  25. 〈民國初年的江西省議會, 1912-1924 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,期 18 (民國 78 年 6 月),頁 221-258 。
  26. 〈革命黨人對五四新思潮的回應〉,《國史館館刊》,復刊期 6 (民國 78 年 6 月),頁 77-92 。
  27. 〈抗戰前江西的農業改良與農村改進事業, 1933-1937 〉,《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》,民國 78 年,頁 517-556 。
  28. 〈早期國共關係的新解釋〉,《歷史月刊》,期 20 (民國 78 年),頁 124-129 。
  29. 〈五四時代〉,《近代中國青年運動史》,台北:嵩山出版社,民國 79 年,頁 79-140 。
  30. 〈江西現代化遲滯的原因試析〉,《國史館館刊》,復刊期 10 (民國 80 年),頁 105-118 。
  31. 〈對訓政時期江西縣長的一些觀察, 1926-1940 〉,《 中華民 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》,民國 80 年,第一冊,頁 306-354 。
  32. 〈二次革命後國民黨孫黃兩派的政治活動, 1913-1917 〉,《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,民國 81 年 8 月,頁 160-188 。
  33. 〈孫中山、容閎與辛亥革命〉,《國史館館刊》,復刊期 13 (民國 81 年 12 月),頁 71-80 。
  34. “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Guomindang Radicalization in the Early 1920's,”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4th Annual Meeting,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, Washington D. C. , April 1992, published i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, Vol. 26, No. 1 (Fall 1992), pp. 3-41.
  35. 〈開國初期國民黨的強勢都督李烈鈞, 1911-1913 〉,《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》,輯 14 (民國 81 年 11 月),頁 377-413 。
  36. 〈娜拉出走以後 — ─ 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〉,「中國現代青年運動之發展學術討論會」論文,載《近代中國》,期 92 (民國 81 年 12 月),頁 103-128 。
  37. 〈尋求新的革命策略:國民黨廣州時期的發展, 1917-1926 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,期 22 (上)(民國 82 年 6 月),頁 297-324 。
  38. 〈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〉,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期 2 (民國 83 年 6 月),頁 81-115 。
  39. 〈「學閥」乎?「黨化」乎?民國十四年的東南大學學潮〉,《國父建黨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》,第二冊,民國 84 年 3 月,頁 127-160 。
  40. 〈「竺震旦」與「驅象黨」:一九二四年泰戈爾的訪華與東西文化之爭〉,《近代中國與亞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,香港, 1995 年 6 月,上冊,頁 80-120 。
  41. 〈光復後的政治建設 —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〉,《台灣近代史 —─ 政治篇》,南投:台灣省文獻會,民國 84 年 6 月, 503-652 頁。
  42. 〈另一種「偽組織」:抗戰時期的家庭與婚姻問題〉,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期 3 (民國 84 年 8 月),頁 97-121 。
  43. 〈抗戰與台灣光復〉,《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五十週年專輯》,民國 84 年 9 月,頁 64-73 。
  44. 〈抗戰時期的遷徙運動:以人口、文教事業及工廠內遷為例的探討〉,《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,香港, 1996 年 3 月,頁 21-43 。
  45. 〈北伐時期英國增兵上海與對華外交的演變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,期 27 (民國 86 年 6 月),頁 185-229 。
  46. 〈凝聚抗戰共識:廬山談話會的召開〉,《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台北:國史館,民國 87 年 12 月,頁 25-84 。
  47. 〈蔣夫人的思想與信仰〉,《近代中國》,期 130 (民國 88 年 4 月),頁 15-30 。
  48. 〈一九四○年代中英香港問題的交涉, 1942-1945 〉,《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,台北:國史館,民國 89 年,頁 501-532 。
  49. 〈 中華革命黨時期的陳英士〉,《近代中國》,期 135 (民國 89 年 2 月),頁 94-110 。
  50. 〈痛定思痛: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 (1947-1950) 〉,《一九四九年: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,台北,國史館,民國 89 年 10 月。
  51. 〈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東京支部黨務糾紛初探〉,衛藤瀋吉編,《共生 から 、 敵對 ヘ :第四回日中關係史國際 シンポジウム 論文集》,東京:東方書店, 2000 年 8 月,頁 523-546 。
  52. 〈中央與地方:抗戰前蔣介石中央化的策略 —─ 以蔣介石與廣東陳濟棠關係為例的探討〉,《國際東方學者會議紀要》,冊 45 ,東京, 2000 年,頁 39-55 。
  53. 〈五四時期的婦女運動〉,陳三井主編,《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》,臺北:近代中國出版社, 2000 年 12 月。頁 157-254 。
  54. 〈從改革、革命到告別革命 — 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省思〉,孫康宜、呂芳上《變:新局面的創格》,臺北:稻香出版社。頁 27-73 。
  55. 〈法理與私情:五四時期羅素、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的討論, 1920-1920 〉,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期 9 ( 2001 年 8 月),頁 31-56 。
  56. 〈近代中國制度的移植與異化:以 1920 年代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為例的討論〉,《一九二○年代的中國》,臺北: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, 2002 年 10 月,頁 137-198 。
  57. 〈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: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, 1949-1969 〉,《近代中國》,期 153 , 2003 年 3 月,頁 182-205 。
  58. 〈一九二○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〉,呂芳上主編,《無聲之聲( 1 ):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 (1600-1950) 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 2003 年 5 月。頁 73-102 。
  59. 〈兒女情短、英雄氣長: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〉,熊秉真主編,《欲掩彌彰: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— 公義篇》,臺北:漢學研究中心, 2003 年 9 月。頁 373-400 。
  60. 〈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有 關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反省, 1950-2000 〉,日本慶應大學東亞研究所講詞, 2003 年 11 月 11 日 。
  61. 〈個人抉擇或國家政策:近代中國節育的發展—從 1920 年代《婦女雜誌》出版產兒制限專號說起〉,《婦女雜誌》( 1915-1931 )所呈現的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,臺北中研院近史所, 2003 年 12 月 19-20 日。
  62. 〈二十 世紀中國政治史的研究:新資料、新視野〉,近代中國政治史研究的新視角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,東京慶應大學, 2004 年 3 月 29 日 。
  63. 〈「最後關頭」已到:1937年「蔣中正日記」的考察〉,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學術論文集,臺北國防部,2006,6,41頁。
  64. 〈面對強鄰:1935年「蔣介石日記」的考察」〉,黃自進主編,《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》,上冊。台北:稻鄉出版社,(民國95年5月),頁195-218。
  65. <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與中西學術的接榫:以南洋公學為例的探討,1896-1905>,《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》。台北:唐山出版社,(民國95年7月),28頁。
  66. <政治變革の挑戰:近代中國にぉける「黨國」體制の發展とその考察>,《現代中國》,80號,(2006年9月),東京,頁3-22。
  67. 〈「好女要當兵」: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的創設(1927)〉,《中華軍史學會會刋》,期11,(民國95年10月),頁183-208。
  68. 〈「政治史學」的學術化:中國國民黨史研究的現狀與前景〉,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》,輯33,(2007年3月),韓國首爾,頁91-114。
  69. <領導者心路歷程的探索:蔣介石日記與民國史研究>,近代中國國家的型塑:領導人物與領導風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,台中東海大學,2007年12月。
  70. <陳炯明與孫中山、蔣介石的關係:由蔣介石日記觀察>,二十世紀初期的廣東與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,香港嶺南大學,2008年4月。
  71. <近代中國黨國體制的發展:歷史的角度>,冷戰時期的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論文,台北,中研院近史所,2008年6月。
  72. “Chiang Kai-shek’s Diaries and Republican China:New Insights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”,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, Vol. 15, Number 2(Fall 2008): 323-331.
書評
  1. 〈評介鄭憲博士論文〈中國同盟會的組織、領導與財力〉〉,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》,期 4 (民國 65 年 4 月),頁 549-553 。
  2. 〈評路康樂《中國之共和革命 —─ 一八九五至一九一三年之廣東》〉,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》,期 5 (民國 66 年 4 月),頁 601-612 。
  3. 〈評彭明《五四運動史》〉,《國史館館刊》,復刊期 6 (民國 78 年),頁 77-92 。
  4. 〈評李雲峰《西安事變史實》〉,《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》(五),台北:國史館,民國 79 年,頁 316-332 。
  5. 〈評黃修榮《第一次國共合作》〉,《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》(六),台北:國史館,民國 80 年,頁 270-295 。
  6. 〈 評中 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編著《中國婦女運動史 — ─ 新民主主義時期》〉,《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》(九),台北:國史館,民國 81 年 6 月,頁 104-120 。
其他
  1. 〈抗戰時期婦女期刊敘目選輯〉,《新知雜誌》,第 4 年期 1-6 (民國 63 年), 165 頁。
  2. 〈荷馬李檔案簡述〉,《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》,民國 64 年 11 月,頁 417-468 。
  3. 〈羅志希先生大事年系〉(與夏文俊先生合編),《羅志希先生傳記暨著述資料》,民國 65 年 12 月,頁 113-141 。
  4. 〈訓政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〉,《近代中國》,期 7 (民國 67 年 9 月),頁 130-144 。
  5. 〈臺灣光復以來有關國父生平思想資料的出版與研究〉,《中 國時報》,民國 74 年 11 月 12 日 。
  6. 〈史 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及其典藏的民國史料〉,《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》,期 11 (民國 80 年 3 月),頁 222-233 。
  7. 〈有關宋教仁的史料與研究〉,《近代中國》,期 94 (民國 82 年 4 月),頁 80-90 。
  8. 〈婦女與抗戰的歷史研究〉,《近代中國》,期 107 (民國 84 年 6 月),頁 32-34 。
  9. 〈大英圖書館 有關中國近現代史資料的收藏 — ─ 倫 敦地區史料介紹之一〉,《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》,期 22 (民國 85 年 9 月),頁 94-100 。
  10. 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近代中國研究與典藏 — ─ 倫敦地區史料介紹之二〉,《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》,期 23 (民國 86 年 3 月出版),頁 87-96 。
  11. 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的典藏與運用〉,《近代中國歷史檔案研討會論文集》,台北:國史館,民國 87 年,頁 144-161 。
  12. 《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》,輯 1 (與黃克武、許雪姬、許文堂、沈懷玉等合訪),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民國 88 年 6 月, 435 頁。
  13. 國民中學《歷史》,第二冊,台北:國立編譯館,民國 89 年 1 月正式本初版, 196 頁。
  14. 〈擴大歷史研究視野:從清末革命運動史料的發掘談起〉,《近代中國》,期 139 (民國 89 年 10 月),頁 60-67 。
  15. 《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》,上冊,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民國 90 年 12 月,頁 437-458 。
  16. 《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》(與黃克武合訪),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口述歷史叢書 (78) ,民國 90 年 12 月。
版權所有©2006 東海歷史學系 電話: +886-4-2359-0254 傳真: +886-4-2350-1210 聯絡信箱:history@thu.edu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