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fo.htm
Home > 教師及成員 > 專任教師群 > 丘為君教授
專任教師
丘為君 Eugene W. Chiu
教授 兼文學院院長

聯絡地址:407 台中市東海大學881號信箱
聯絡電話:+886-4-2359-0121 ext:31306
E-MAIL : echiu@thu.edu.tw

主要學歷:美國 俄亥俄州立大學 歷史研究所 博士 (1984~1991)
專長與經歷:中國思想史、近代中國、史學方法與理論、西方近代思想史、政治社會學、日本近代史

服務機關 服務部門 / 系所 職稱 起迄年月
大學雜誌   總編輯 1979/9~1980/3
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系 兼任副教授 1992/8~1994/7
柏克萊加州大學 中國研究中心 研究員 1997/8~1998/8
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主任/研究所所長 1999/8~2002/7
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副教授 1992/8~2005/1
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教授 2005/1
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兼任副教授 2005/8/1~2006/7/31
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兼任教授 2006/8/1~2007/7/31
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主任 / 研究所所長 2005/8~2008/1
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文學院院長 2007/8~

 

99學年上學期開課明細:

課程 授課教師 修習系級 必選修別 學分 星期/節次 備 註
★0207 史學方法(一):史學方法 丘為君 歷史系3 必修 3 - 0 一/6,7,四/7[H308] 不開放推廣部選課
★4092 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丘為君 歷史碩1,2 選修 3 - 0 五/2,3,4 歷史系大三、大四可選
 

 

著作

期刊論文

    2007
    <牟潤孫教授的清代思想史研究與意義> 《經世與考據:清代學術思想研討會—紀念牟潤孫教授百年冥誕》(東海大學文學院與佛光大學文學院合辦) 2008.10.24-25
    <「歐戰」與中國的現代性>《思與言》46卷1期,2008.3, 頁75-124。
    丘為君,<轉型時代:理念的形成、意義,與時間定限>,收入王汎森等,《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》(台北:聯經,2007.12),pp. 507-530.
    《東海大學五十年校史,1955-2005》(2007年版)(台中:東海大學出版社,2007.12),pp.270. (合著)
    Presenter: “What historical paths and current trends pose the major challenges to human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ia-Pacific region?” The 11th Asia-Pacific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Culture, November 15-17, 2007,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, Toowoomba, Australia.
    <憂患意識,宗教意識,與人文意識──論儒家的二元生命觀> ,《第4屆宗教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:宗教組織與宗教認同研究》,上海.上海大學 2007.7.14
    <史勒辛格:美國最有權勢的歷史學家>《歷史月刊》231期4月號,2007.4.5 pp.126-128.

    2006
    <現代時期的「後現代」聲音:梁啟超的「西洋文明破產論」> 《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》 (台北:稻香出版社,2006), pp.251-289
    接受中廣新聞網胡忠信專訪,談余英時教授獲得克魯奇獎(人文諾貝爾獎)的意義。 2006.12.6 8pm,約15分鐘。
    合編,《2005年文史哲中西文化講座專刊》(台北:文津出版社,2006.9),pp.284.
    合著,《東海大學五十年校史,1955-2005》(台中:東海大學出版社,2006.7),pp.535.
    《戴震學的形成: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》(上海:新星,2006.5) 簡體字版,pp.277。 <「歐戰」與中國的現代性>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系,《戰爭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》,2006.5.13

    2005
    <戰爭與啟蒙:「歐戰」對中國的啟示> 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學報》第23期 (台北市.2005年5月),頁91-146

    2004
    《戴震學的形成: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》(台北:聯經,2004)
    <戰爭與啟蒙:「歐戰」對中國的啟示> 台北市.國立國父紀念館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合辦.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 「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研討會」7/31~8/1/2004
    <從批判傳統到新詮國故: 胡適的戴震研究及其思想史意義> 《新史學》15卷2期,頁145-218 (2004年6月)
    <現代時期的「後現代」聲音:梁啟超的「西洋文明破產論」> (委託台大中文系楊芳燕助理教授代讀)台北市.國立台灣大學大學.綜合體育館2樓 「中國現代性的新視野」學術研討會 5/22/2004

    2003
    <燃燒的青春:二十世紀學生運動與台灣>,收於丘為君編著,《台灣學生運動,1949-1979》(修訂版 )(板橋:稻鄉出版社,2003),頁iii-xiii。
    編著,《台灣學生運動,1949-1979》(修訂版 )(台北:稻鄉,2003)
    <杯葛.抗爭.反歧視──美國民權運動> 《當代》188期,2003年4月1日,頁90-105。
    <來自抗爭的權利──美國「言論自由運動」> 《當代》186期,2003年2月1日,頁90-105。
    《走入近代中國》(與張運宗合著) (台北:五南,2003)

    2002
    <權威與自由: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歷程>,劉青峰 岑國良 編《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》(「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」研討會論文集 上) (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,2002), 頁219-249。
    <從意志到實踐:儒家的生命教育觀> 「2002東海大學生命教育研討會」(4/12/2002)

    2001
    <權威與自由: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歷程>香港中文大學.《二十一世紀》十月號,頁77-81。
    <權威與自由: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歷程> 香港中文大學.中國文化研究所.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.「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」國際學術研討會 8/23-25/2001

    2000
    <啟蒙、理性,與現代性:啟蒙運動的歷史反思>,收於Vera Schwarcz,《中國啟蒙運動: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》(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: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) (台北:桂冠,2000年7月),i-xxxi。
    中譯本校訂:Vera Schwarcz,《中國啟蒙運動: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》(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: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) (台北:桂冠,2000年7月)
    <試論以知識經濟統合兩岸三地的可行性> 《兩岸關係與國際現勢》研討會論文集,「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」主辦, (9/30 ~10/10/2000), 頁101-104.
    <啟蒙、理性,與現代性:啟蒙運動的歷史反思>《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》(板橋:稻鄉出版社, 1999),頁425-446。
    <知識管理:資訊收集的方法與管理>東海大學文學院「思考與表達:理念開發與訊息傳遞教育研究計畫」計畫(1999/8~2000/7) (教育部顧問室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善計畫」資助) (88學年)

    1999
    <批判的漢學與漢學的批判﹕章太炎對考據學的反省及對戴震漢學的闡釋> 《清華學報》29卷3期) 頁321-364 (1999年9月)

    1998
    <知識論在近代中國的成立:評張耀南《張東蓀知識論研究》﹐《清華學報》28卷1期,頁75-96 (1998年3月)

    1997
    《鹽水鎮誌》(與謝宏昌合著) (台南:鹽水鎮公所,1997年9月),511頁。
    中譯本校訂: Georg Lukacs,《小說理論》The Theory of the Novel, (台北: 唐山, 1997)

    1996
    評張耀南﹐《張東蓀知識論研究》﹐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主辦﹐「大陸學者來台訪問及學術研討會」(1996/11/25-12/2)
    中譯Thomas R. Dye, “Power and History,” in his Power and Society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Sciences (Belmont, CA, Wadsworth, 1996),《社會科學概論:權力與社會》(台北﹕五南, 1996), 頁259-292
    <戰後台灣學界對經世問題的探討與反省>, (與張運宗合著) 《新史學》7卷2期,頁181-231 (1996年6月)
    <清代思想史「研究典範」的形成、特質,與義涵> 《清華學報》24卷4期,頁451-494, (1994年12月)

    1995
    <清代思想史「研究典範」的形成、特質,與義涵> (國科會研究計劃:NSC83-0301-H-029-005) (1995年7月)
    <戰後台灣學界對經世問題的探討與反省>, 《五十年來台灣的歷史學研究之回顧研討會》, (1995年4月) (與張運宗合著)

    1994
    <梁啟超的戴震研究: 動機、方法、與意義>, 《東海學報》, 35: 61-85 (1994年6月)
    <對「史學方法論」教學的若干初步反省>, 《史學專業課程教學研討會》, (中興大學歷史系主辦), (1994年5月)

    1993
    中譯本校訂: Chalmers Johnson, 《革命:理論與實踐》 (Revolutionary Change) (台北: 時報文化, 1993)
    “Ch'eng-Chu Neo-Confucianism as Vocation: A Study of T'ang Chien” 《東海學報》34:223-288 (June 1993)

    1992
    <論《權力的剖析》> 收於John Galbraith, 《權力的剖析》 (The Anatomy of Power), (台北:時報文化,1992)
    中譯本校訂: John Galbraith, 《權力的剖析》 The Anatomy of Power, (台北: 時報文化, 1992)
    “Morality as Politics: The Restoration of Ch'eng-Chu Neo-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” Ph.D. dissertation (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, 1992)

    1988
    <論布勞岱的《論歷史》>,收於Fernand Braudel, 《論歷史》(On History), (台北: 五南, 1988)
    中譯本校訂: Fernand Braudel, 《論歷史》On History, (台北: 五南, 1988)
    中譯本校訂: Georg Lukacs, 《小說理論》The Theory of the Novel, (台北: 五南, 1988)
    主編, 《西洋史學叢書》 九冊 (台北: 五南, 1988)

    1983
    《知識人的出路》 (台北: 時報文化, 1983)

    1981
    《自然與名教: 漢晉思想的轉折》 (台北: 木鐸, 1981)

    1980
    <愛氏「復社」評介(William S. Atwell "From Education to Politics: The Fu She"> 《書評書目》,88,頁73-84,(1980/8)

    1979
    編著, 《台灣學生運動: 1949-1979》 (台北: 龍田, 1979)
    <評<中國的城鎮變革--以濟南為個案的區域研究(David Buck著) > 《出版與研究》51:18-19

    1978
    編著, 《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》 (台北: 龍田, 1978)
    編著, 《選舉與政治》 (台北: 龍田, 1978)
    <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:一個經濟學觀點的解釋>,台大歷史系《史繹》15:1-23 (1978/9)
    <索忍尼辛與沙卡洛夫> 《出版與研究》27: 28-30 (1978/8)

    1977
    <俄國的知識份子與俄國社會>,收於Hedrick Smith, 《俄國人: 知識份子的良知》(The Russians) (台北: 龍田, 1977)
    編著:<俄國史大事年表>,收於Hedrick Smith, 《俄國人: 知識份子的良知》(The Russians) (台北: 龍田, 1977)
    中譯 Hedrick Smith, 《俄國人: 知識份子的良知》(The Russians) (台北: 龍田, 1977)

曾經開設課程科目
  1. 史學理論
  2. 史學理論 ( 專題研究 )
  3. 史學方法
  4. 清代史想史
  5. 清代思想史 ( 專題研究 )
  6. 本國歷史 ( 傳統中國與近代中國 )
  7. 近代中國的意識形態變遷 ( 專題研究 )
  8. 中國思想史 ( 宋至清 )
  9. 中國思想史 ( 宋至清 ) ( 專題研究 )
  10. 改變歷史的人物
  11. 現代性的探索﹕轉型期的中國 (1895-1915) ( 專題研究 )
  12. 轉型期中國對現代性的探索 (1895-1925) ( 專題研究 ) 西洋史學史
榮譽與獎助
    2007
  1. 東海大學2006網站設計比賽,由丘為君主任主持改版的歷史系網頁,獲得全校第二名(優選,共有三名),以及「最佳視覺設計獎」2007/5/10

    2006
  2. 國科會計劃補助:<歐戰與中國的現代性> (國科會研究計劃:NSC 95-2411-H-029-006) (2006年8月-2007年7月) $442,000
  3. 國科會計劃補助:<現代性浪潮:變遷中的宗教、生態、文學與語言-總計畫> (國科會研究計劃:95-2745-H-029-017-HPU,2006.08.01 至 2009.07.31) $6,000,000

    2005
  4. 教育部顧問室「94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先導型計畫──教學叢書補助」(台顧字第0940087574) (2005.6-2006.11) $407,000

    2004
  5. 東海大學教學創新獎
    「中西文明的現代性」課程獲「東海大學九十二學年度教學創新獎」三萬元 (獎金與中文系彭錦堂、陳俊啟老師均分) (11/2/2004)

  6. 教育部跨校教學計畫 總計畫主持人:教育部顧問室 「東西文化的現代性:對話、反省與批判」(2003/11/1~2004/12/31)

    2003
  7. 以國科會連續四年研究計畫(88、89、90、91學年)獲東海大學「減免授課鐘點一小時」獎勵

  8. 教育部跨校教學計畫 總計畫主持人:教育部顧問室 「東西文化的現代性:對話、反省與批判」(2003/01/1~2003/12/31)

    2002
  9. 以「啟蒙與浪漫」課程獲「東海大學九十學年度教學創新獎」獎狀與獎金三萬元 (2002/11/2)

  10. 國科會計劃補助:<近代中國的反民主主義論述> (I) (國科會研究計劃:NSC 91-2411-H-029-009) (2002年8月-2003年7月)

  11. 教育部跨校教學計畫 總計畫主持人:教育部顧問室 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:現代性」(2002/09/15~2002/12/15)

  12. 計畫主持人:九福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「台中市地籍資料數化成為都市計畫圖電子資料」(2002/10/1~2003/3/31)

    2001
  13. 以「思考與表達」課程獲「東海大學八十九學年度教學創新獎」獎狀與獎金三萬元 (2001/9/14)

  14. 國科會計劃補助:<現代時期的「後現代」聲音:梁啟超的「西洋文明破產論」>(國科會研究計劃:NSC90-2411-H-029-006) (2001年8月-2002年7月)

  15. 教育部教學計畫 計畫協同主持人: 東海大學文學院「人文經典閱讀」計畫 (I) (2001/8~2002/7) (教育部顧問室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善計畫」資助) (90學年)

    2000
  16. 教育部教學計畫 計畫主持人: 東海大學文學院「思考與表達:理念開發與訊息傳遞教育研究計畫」計畫 (II) (2000/8~2001/7) (教育部顧問室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善計畫」資助) (89學年)

  17. 國科會計劃補助:<從批判傳統到詮釋國故:由「整理國故」運動看胡適思想的轉變>(國科會研究計劃:NSC89-2411-H-029-015) (2000年8月-2001年7月)

    1999
  18. 國科會計劃補助:<轉型期中國對現代性的探索﹕「新」之心態與論述﹐1890-1911> (II) (國科會研究計劃:NSC86-2411-H-029-001) (1999年8月-2000年7月)

  19. 教育部教學計畫 計畫主持人:東海大學文學院「思考與表達:理念開發與訊息傳遞教育研究計畫」計畫 (I) (1999/8~2000/7) (教育部顧問室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善計畫」資助) (88學年)

    1998
  20. 國科會贊助﹕以「歷史唯實論或歷史唯名論:『新歷史主義』的方法論基礎」的計畫,到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訪問研究一年(1997/8~1998/8)



    1996
  21. 國科會獎助:85學年度﹐<清代思想史「研究典範」的形成、特質,與義涵> 《清華學報》24卷4期,頁451-494, (1994年12月)

  22. 國科會計劃補助:<轉型期中國對現代性的探索﹕「新」之心態與論述﹐1890-1911> (I) (國科會研究計劃:NSC86-2411-H-029-001) (1996年8月-1997年7月)

    1995
  23. 國科會計劃補助:<清代思想史「研究典範」的形成、特質,與義涵> (國科會研究計劃:NSC83-0301-H-029-005) (1995年7月)

    1994
  24. 國科會獎助:83學年度第一期,<梁啟超的戴震研究: 動機、方法、與意義>, 《東海學報》, (1994年6月)



    1992
  25. 國科會獎助:81年度第二期,"Morality as Politics: The Restoration of Ch'eng-Chu Neo-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" Ph.D. dissertation (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, 1992)
版權所有©2006 東海歷史學系 電話: +886-4-2359-0254 傳真: +886-4-2350-1210 聯絡信箱:history@thu.edu.tw